党委在线
 首页  党委概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规章制度  党务公开  党代表工作室  学习园地  网上信访  文件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印发《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8日 06:16  

广中党办〔2013〕13号

关于印发《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的通知

各党总支(党委)、直属党支部,各院、所,各直属单位、党政职能部门:

《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的意见》已经学校党委全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广州中医药大学委员会

2013年5月16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现就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服务中医药强省建设大局,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根本标准的办学理念,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以创新驱动推进学校新一轮科学发展,凸显办学特色与优势,实现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大学的建设目标。

二、建立协同创新办学模式

(一)深入实施广东省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把握国家和广东省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发展机遇,按照"广东特色、国家急需、世界先进"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学科及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以"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要求,抓紧整合全校资源并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有利促进内涵式发展的协同创新办学模式。

(二)推进人才培养与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协同发展。以提升服务国家和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为手段,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有效整合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和资源,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培养模式,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为人才培养和实践创新提供条件,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三)集中力量创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

1.筹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中医药领域,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协同校内外有关机构,牵头组建若干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与行业内相关科研机构与骨干企业的紧密协作,突破行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推动中医药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同时,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等方式,全方位培养相关领域行业急需的人才,形成强大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力。

2.力争建成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针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问题,在中医药行业产业领域寻找有效突破口,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组织申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成为促进区域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引领力量。

3.积极培育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针对中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核心共性问题,有效利用现有各类项目的立项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协同创新培育的科研管理体系,搭建学科交叉的"开放、集成、高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平台,牵头组织和承担国家和行业的重大科研任务,积极争取成立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引领和推动全国中医药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三、创新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一)以管理改革推动协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学校创新能力提高的内部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藩篱,坚持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深入改革学校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教学基层组织,构建动态、开放的学术基层组织,实行以任务为牵引的用人制度,加强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综合评价机制,着力打破制约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结合、国内外协同的体制性壁垒,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提升人才团队促进我校重点学科发展。

探索赋予协同创新中心在机构运作与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以此为平台创新各种协同要素有机融合的工作机制,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融合,成为引领学校创新办学机制的示范区。

(二)建立健全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和"协同育人"的理念,完善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结合本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实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试验计划",从学校各专业双向选择优秀本科学生早期融入协同创新载体,把协同创新内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巩固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坚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学校各级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以教学为中心,进一步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深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创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积极深化课程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在继续以高标准做强做特中医药专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我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学科专业。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推进"研究生院"建设。以各级协同创新中心为重要依托,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全面激发研究生教育的活力。在协同创新机制引领下,以各级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广州市菁英计划等项目实施为契机,突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评价;以优质临床实践基地(临床医学院)与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为抓手,强化专业学位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招生考试中,突出对综合素质、创新潜能、专业素质的考核。博士后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香江学者计划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博士后培养制度在科技创新、师资培养、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三)积极发展职业与继续教育。努力推动我校与社会各界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协同合作,挖掘和扩大中医药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中医药行业和区域创新发展的水平。积极举办各种高质量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四)加强实践育人。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对实践育人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开发、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五、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一)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管用分离、开放共享,效率优先"的长效机制,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的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鼓励竞争,动态发展。积极探索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有效模式和渠道,推动学校创新资源向地方、企业聚集,探索形成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联合研究院、重大专项学科研究所、专门技术孵化中心,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发挥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东莞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推动校市、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加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高服务中医药强省建设水平。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完善学校有关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激活学校各单位科研人员和教职员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六、提高文化传承创新水平

(一)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通过整合资源和协同创新,深化中医药文化研究,将我校建成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加强中医药文化典籍整理和研究,探索现代传承样式和解读方式。积极宣传和推广中医药文化,为提高大众卫生保健水平服务。

(二)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大力构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弘扬和践行"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的广中医精神,营造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共同的思想基础。发挥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同心圆、岭南名医壁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作用,提升文化育人水平。

七、加强对外教育交流合作

(一)稳步拓展对外教育。加强对外教育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品牌和国际影响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外语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全外语教学和双语授课课程的比例。开通渠道,吸引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健全机制,充分调动二级单位和教师对外教育积极性。加强后勤保障,改善境外学生学习生活条件。

(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力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与类型相同、学科相近的国外、境外较高水平高校共建学科、实验室,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强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合作,逐步建设一批适应国际需求的专业。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

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宣传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晋升、聘用和奖惩的首要条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培训特别是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健全学术道德和学风制度建设,完善科研学术规范,惩治学术不端行为。

(二)加大培养和引进优秀教师力度。大力实施"强师工程",实施好特聘教授、杏林学者、青年英才、教师出国(境)留学等项目。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教师培训指导的作用,加大优秀教师培养力度。探索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选点建立我校教师培训基地,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境)进修深造。积极引进国(境)外专家和留学归国人员,提高师资的国际化水平。

(三)完善聘任制度。以全校实行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为契机,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在细化员工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以水平和贡献为标准的、动态平衡的绩效工资体系,实现职务能上能上、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启动校内科研"PI制"和教学课程负责人制试点,逐步在全校推行。完善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等聘用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的指导作用。

九、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办学体制,提高办学理校水平。贯彻民主集中制,落实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工作制度,"三重一大"事项由集体讨论决定。凡属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举措、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定出台前要征求师生员工的意见,进一步落实师生员工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

(二)成立学校董事会。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现行办学体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源,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发展。

(三)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明确校院两级责、权、利,实现学校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院办学积极性与创造性,完善学院内部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学院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

十、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提高认识、凝心聚力,使协同创新成为引领学校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要加强宏观指导,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工作方案并抓好实施。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

(二)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改进作风、提高效率,全力服务开展协同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各项工作。各单位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观念,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分解工作任务,层层抓好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3年5月16日印发

 

关闭

  通知公告 更多>>
关于组织全校党员参加广东省学...
关于印发《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
关于公布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
关于印发《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
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高...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我校体育工...
关于印发《广州中医药大学党政...
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
  办事指南 更多>>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组织印章刻制...
广州中医药大学领导干部外出报备单
中共广州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公文...
中共广州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公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印章使用申请表
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报送登记表
  文件下载 更多>>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师生收看党的二...
学校举行“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
学校暑期干部读书班学习《习近...
党委书记张建华带队赴中山火炬...
学校党委书记张建华赴广州九尾...
巩固成果 运用经验 奋进“中国...
张建华带队到乡村振兴帮扶点佛...

Copyright © 2016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办公室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    邮编:510006    技术支持: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