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在线
 首页  党委概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规章制度  党务公开  党代表工作室  学习园地  网上信访  文件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务公开 > 正文

关于印发《广州中医药大学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31日 15:37  

广中党办〔201520

各二级单位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院、所、中心,各直属单位、党政管理部门:

《广州中医药大学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已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州中医药大学委员会

                   2015年12月30

广州中医药大学服务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广东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充分调动我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广东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协同创新、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科教融合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创新强校工程”,着力提升我校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中医药相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支撑能力,着力提升振兴中医药事业理论研究和战略规划的能力,着力提升中医药及相关专业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创新体系,推进我校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为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中医药及相关专业的人才、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遵循规律,服务需求。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遵循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结合国情、省情、校情,科学规划各二级单位(部门)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同时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激发全校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着力消除科学家、科技人员、师生创新创业的障碍,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坚持推进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立足国际中医药科学技术前沿领域,聚焦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聚焦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需求。

2.科教融合,协同创新。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作为本质要求。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以高质量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支撑我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持续提高。坚持把推进协同创新作为战略选择,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大力推进我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升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3.深化改革,注重实效。坚持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强大动力。以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坚持把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作为衡量标准,强化绩效意识,确保我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落地生根,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创新成果,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活中医药科技创新活力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改革为切入点,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系统梳理学科、科研载体、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科技活动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建设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设置各类岗位。按照学校总体分类框架,引导和激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合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明确各类教师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岗位聘任为核心,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真正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用人新机制。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人员的特点,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收入制度并存的多元收入分配体系,完善薪酬分配办法,发挥分配制度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支持教师在岗离岗创业。允许科研人员在认真履行所聘任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利用本人及其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在岗创业或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允许在读大学生休学创业。

3.全面深化后勤服务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加快后勤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全面深化后勤集团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后勤服务体系,为学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保障。筹备成立后勤集团二级法人注册公司,建设服务型、保障型、经营型实体,增强后勤综合保障能力,逐步减少学校投入,降低风险,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二)加快推进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和“四重”建设,引领和带动高等中医药教育内涵提升

务实推进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步伐。依托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优势重点学科推进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对接中医药医疗服务需求、产业需求、服务贸易需求、健康服务需求,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四重”建设,提升服务创新驱动能力。实施“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制订和实施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力争下一轮学科评估名次有新提升。对具有领先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学科,分层次、有侧重地加以重点扶持。实施“重点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大力引进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实行“人才加项目”培养模式,有计划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广东高校重点平台跃升计划”,着力推进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创新中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中心、岭南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等平台的建设,实施仪器设备使用率、成果产出率等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完善创新平台开放共享的制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施“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培育计划”,加大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力度,培育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能力。

(三)围绕重大需求汇聚全校创新力量,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工作

1.深入实施广东省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融入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以加快建设我校两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按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原则,围绕中医药基础、医疗保健、创新药物及转化医学研究,结合中医药文化传承,有效整合高校、地方、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优势创新资源,集成中医药与关联产业领域创新力量,建立我校协同创新中心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激发中医药研发的原创优势和合力。

2.推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协同发展。把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内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以提升服务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为手段,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有效整合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和资源,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培养模式,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为人才培养和实践创新提供条件,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四)把握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契机,深化校企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准确把握市场趋势,提高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发现企业技术升级中的关键和瓶颈问题,主动联合企业进行攻关,尤其加强与我校的产学研基地、产业发展联盟、校企共建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我校技术、团队的优势,密切跟踪市场动态,建立校内科技创新培育、培训机制,加大重大科技成果的培育力度。

2.完善学校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的措施,激活教职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完善我校产学研合作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加强对企业与市场技术调查。建立学校技术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增强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的能力。建立奖励机制,增强教职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现实需求,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1.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新机制,提高科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探索“技术+资本”融合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以技术折股的出资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技术股份制企业,让科技成果提供者与产品的生产者紧密结合,保持我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高科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

2.探索建立科技产业孵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以成果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孵化基地。以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目标,把我校高端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与社会机构(企业)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创造适宜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科技产业服务机构。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有效进行信息沟通,达成资源共享。

3.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参与省科技厅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申报工作。形成个人研发与团队研发的目标一致、研发方向与产业发展的方向一致,实施目标一致的研发管理体制,研发布局与产业链的形成一致、研发项目与研发机构的发展目标一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抓好从源头创新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从产品创新到产业链条的衔接。实施风险承担和成果分享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激发研发团队及相关研发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4.不断提高直属附属医院的服务水平。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批医疗水准领先、中医特色鲜明、服务水平一流的专科专病医疗中心,增创服务新优势和技术辐射力,充分发挥直属附属医院在全省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服务领域的龙头作用和地方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5.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以强化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为根本,以“重经典、强临床”为抓手,着力推进临床教学改革,依托教学基地不断提升临床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学基地的指导,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临床带教教师培训,积极开展各类教师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优化对教学基地评价与激励机制。

(六)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抓住我校入选“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机构)”的契机,充分整合我校在地域、学科、医疗、科研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聚力国际高等教育、对外医疗、中外合作联合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教育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教育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中医药技术和标准输出。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中医药教育,开放创新机制引领国际中医药教育。针对国际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对教学体系进行深度改革,提升与境外高水平的大学合作水平与层次。

(七)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夯实创新驱动的人才基础

1.创新研究生培养的机制和模式。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推进研究生选拔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监督机制的创新改革。改革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积极推进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机制。深入实施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探索中医学“5+3一体化”本硕连读、中医学9年制本硕博连读培养新模式。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创新中医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大与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完善研究生高水平研究学习周期延长机制。构建“下有保底、上不封顶”、多元化奖助体系。逐步建立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和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学位授权学科定期自评制度。改革导师遴选机制,明晰导师教育培养责权。

2.创新本科生培养的机制和模式。建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大力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广东省“2011计划”,积极申报创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推动校校、校地、校企、校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深化五年制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专业结构优化与拓展计划、教材规范建设计划、实践教学创新计划。不断丰富“慕课(MOOC)”、网络资源共享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完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课程平台建设。加强教学的全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规章制度科学化水平,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毕业生跟踪与质量反馈机制,把社会的评价与需求信息作为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调整的重要参考。

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开发一批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推动融入专业特色创业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SYBKAB等培训项目。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改项目。培育创业文化氛围,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企业精英进校园等活动。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做好各类比赛后续跟踪服务,促进优秀项目落地转化。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扩大辅导员队伍参加各类创业师资培训的覆盖面。制定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创业活动工作量的认定及奖励办法。实施学生创业指导“双导师制”。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逐步扩大学生创业实践园的规模,建立和完善创业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教师指导、绩效评价等工作机制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促进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创业实践与课程学分对接机制。设立学校学生创业专项基金,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站。健全与校外创业园区、创投机构的促进沟通协调机制,搭建创业项目交流对接平台,促进创意与市场需求、社会资本的有效对接。

三、主要举措

(一)落实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政策,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的实施,在二级单位奖励性绩效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创新绩效,对做出创新实绩的科研创新人员进行奖励,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组建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创新团队,促进协同攻关,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探索形成支持创新的经费投入新机制,完善科研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探索形成支持创新的经费投入新机制。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和放大作用,争取形成带动更多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我校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新局面。探索形成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充分把握上级运用奖补、补助、基金引导、贷款贴息等不同方式投入财政资金的政策,着重提高学校财政资金使用的综合绩效,不断探索学校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建成和完善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规范经费的使用管理。逐步建立学校科研基本业务费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基础研究平台和长期战略性基础研究项目的稳定资助。

(三)探索建立学校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科技经纪人制度

探索建立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服务广东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孵化学校高新技术成果,共建企业实验室,搭建中医药行业技术联盟,地方共建技术研究院、开展科技服务等工作,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建立科技经纪人制度。打破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性束缚,畅通创新创业科技人员职称申报、评审渠道,完善对科技人员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后形成的产值、利润和经济效益的考核权重,对在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中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评价制度。建立完善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将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评价、考核激励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学、科研以及成果转化等业绩等效评价的机制,实行特殊评审或破格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探索设置科研成果转化岗位

在学校岗位设置中,根据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可在专业技术岗位系列中,设置从事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的专职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任职条件、绩效考核标准和岗位待遇,以鼓励学校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开发或科研成果转化。

(五)创新科研项目遴选和评价方式

完善学校科研项目立项和验收的分类评价机制,将市场技术创新需求、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经济社会贡献等作为应用类科研项目申报立项、资金支持、验收、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和依据。改革学校科研项目评价机制,引入与成果使用方、学术咨询机构等多方参与项目遴选和评价工作。

(六)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逐步实行弹性学制,制定学生休学创业的管理办法。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探索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健全创业实践与课程学分对接机制,学生所进行的创业活动、创业项目、创新成果经认定后可抵公共选修课、实践课学分,或免毕业论文。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各级党组织、各单位(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落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引领我校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内在动力。

(二)加强经费配套和制度保障

在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财政资金资助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争取获取更多的发展资金。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并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生均拨款经费、学杂费收入、其他收入(含社会捐赠)等各种资金的统筹力度和监督力度。严格遵循上级资金管理的有关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对各类资金进行全过程管理,确保经费依法依规、有效有序合理使用。

(三)加强检查、监督和考核

各级党组织、各单位(部门)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观念,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层层抓好落实,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学校将加强对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改革成效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5年12月30印发

 

关闭

  通知公告 更多>>
关于组织全校党员参加广东省学...
关于印发《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
关于公布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
关于印发《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
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高...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我校体育工...
关于印发《广州中医药大学党政...
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
  办事指南 更多>>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组织印章刻制...
广州中医药大学领导干部外出报备单
中共广州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公文...
中共广州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公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印章使用申请表
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报送登记表
  文件下载 更多>>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师生收看党的二...
学校举行“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
学校暑期干部读书班学习《习近...
党委书记张建华带队赴中山火炬...
学校党委书记张建华赴广州九尾...
巩固成果 运用经验 奋进“中国...
张建华带队到乡村振兴帮扶点佛...

Copyright © 2016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办公室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    邮编:510006    技术支持:广州中医药大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