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广州中医药大学肇始于1924年创办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6年更名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52年建设成为广东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成立为广州中医学院,是新中国首批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1970年更名为广东中医学院,1978年恢复校名广州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历程从未间断。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0年转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03年学校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的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2.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的大学精神,恪守“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校训,遵循“以人为本、德业双修、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统筹推进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能力,扩大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中医药事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支撑,努力把学校办成让党放心、让社会认可、让人民满意的大学。
3.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
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构局”的要求,在认真研判新形势新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新发展阶段的新目标、新任务,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
目标定位:聚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和引领,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发展,着力打造原始创新能力强的多个高峰学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中医药大学。
类型定位:研究教学型。为国家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障和科技创新、医疗服务支撑。
层次定位:全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构建卓越研究生教育,拓展高水平国际教育,稳定发展继续教育,形成规模、结构、层次、质量、效益科学发展,社会服务支撑力强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定位:重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学科群,积极发展与中医药相关基础学科,培育拓展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以中医药为主体,医、工、管、理、经、文、教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医疗及健康事业、科技、教育、管理、流通等领域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专门人才、医药相关复合型人才以及其他学科应用型人才。
4. 学校的校训是什么?
“厚德博学、精诚济世”。
5. 学校秉承的大学精神是什么?
“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
6. 学校现任的党委书记、校长分别是?
陈文锋书记、王伟校长。
7. 学校有几个校区?校园总体面积是多少?
学校现有大学城和三元里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05亩。
8. 学校目前师资队伍情况如何?
目前,学校教职工13599人,其中专任教师1697人,包括中国工程院刘良院士,国医大师周岱翰、林毅,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引培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青、岐黄学者等国家级人才170余人、省级人才290余人。
9. 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如何?
学校中医学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也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拥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6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疫病防治与应急管理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9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农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0. 学校的专业建设情况如何?
学校的专业建设特色是以中医药学类专业为主体,医药相关专业为支撑的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八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护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生物技术、体育教育、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学、中医养生学十一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的有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
11. 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是什么?
“重经典、强临床”是学校本科教学最鲜明的特色。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承担“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培养质量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目前有在校生21214人,其中本科生13777人,研究生7437人,港澳台侨学生1101人,外国留学生798人,另有非学历港澳学生268人。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中医药专门人才18万人,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教学名师、医药企业家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医药领域领军人物。
12. 学校的科研工作情况如何?
学校拥有中医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10个;拥有“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广东省方证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针灸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药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3个。近五年(2019-2023年)新增纵向科研项目2602项,获得纵向经费11.94亿元,承担国家级项目582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
13. 学校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图书馆紧密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开展信息资源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由大学城分馆和三元里分馆组成,总建筑面积34,880平方米,拥有阅览坐席3368个,设有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古籍书库、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及艺海堂、藏珠阁、桃李园、一元轩、黄耀燊赠书室、梁乃津赠书区等特色展室。馆内配备自助借还机、自助打印机、电子图书借阅机、智能文献资源定位管理系统、空间预约系统等多种自动化设备和平台,实现藏、借、阅、网一体化以及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与服务模式,无线网络全馆覆盖。
14. 学校博物馆的基本情况?
学校博物馆于2006年正式更名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负责中医药文物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典藏及开发利用;负责中药标本采集、制作和展示研究;开展中医药(医史)文化研究、科技成果展览、科普教育及对外宣传与学术交流等工作。现有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室内展厅8000平方米,另有室外中草药种植园区55000平方米。馆藏文物万余件,5931件文物收入国家文物数据库,中药标本2000多种1万多瓶(份),室外药圃栽种中草药2200多种。现开辟有医史展区、中药展区、大型液浸标本展区等室内展区和科普互动区;室外除"药王山"、"时珍山"等中草药种植园区外,还有中医药文化广场、岭南名医壁、医圣张仲景雕塑等景点。
15. 学校医疗资源建设情况如何?
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与政府共建医院8所,有非直属附属医院30家。第一、二附属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成为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还是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是“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最多的医院之一”;第二附属医院连续10年位居“中国中医医院·竞争力100强”榜首,连续5年位列全国中医医院科技量值第一。第三附属医院是广东省三级甲等骨伤专科医院,以中医骨伤科为医院的龙头专科。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高校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与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16. 学校如何与地方建立产学研关系?
学校研发的胃乃安、骨仙片、消渴丸、金佛止痛丸、滋肾育胎丸和胃止痛胶囊等系列中成药成为广东医药行业的代表产品,畅销全国。学校指导建设了“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药产业,开展50种道地与大宗南药的GAP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应用,指导中药企业建设南药规范化种植基地200多万亩。
17. 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的情况如何?
学校率先研制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蒿素复方及疟疾防治方案,应用于科摩罗、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10余国家,大幅减少了疟疾发病与死亡,创造了人类抗疟奇迹。学校还整建制派出医疗队赴非执行援外任务,先后在科摩罗、圣普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建立传统医药研究中心。在欧洲和非洲等地建立7个国家级中医药海外中心,与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共建5个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与哈佛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等多间常春藤大学开展远程课程、交换生项目。牵头成立粤港澳中医药联盟等6个专业联盟,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建设教育部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3个传承工作站。自1974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0000多名中医药高级人才。